14岁时走遍大半个中国 这个18岁新生女孩可牛了


如果你对00后的印象还停留在“任性”阶段,那得改一改认知了。9月17日和18日是苏州科技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辅导员在熟悉新生资料时意外发现,这批学生的特长还真是不少:巴西柔术、滑翔伞、魔方……一位2002年出生的无锡姑娘任玉洁,带着AOW潜水证、低空飞行员B证、江苏省滑翔伞女子第一名的成绩前来报到。14岁时就已经跟着父亲走完大半个中国的任玉洁还给自己定下了小目标,本科阶段要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女兵。
她的勇敢会颠覆你对00后的印象
“我是一个人来学校报到的,带了两个大箱子,还有被套。其余的行李都提前寄到学校啦。”记者联系上任玉洁时,她已经完成了自己全部的新生入学手续,在宿舍里安顿了下来。这个有主见的姑娘,完全颠覆了你对00后的刻板印象:小学四年级时,任玉洁就在父亲的影响下第一次接触了滑翔伞。到了高中,她利用暑假时间,来到浙江的滑翔伞基地,跟随着专业的运动员进行训练,并两次在江苏省滑翔伞比赛中获奖。高一时,16岁的任玉洁还和父亲一道,在菲律宾考到了潜水员资格。
这些资格证可不好考。任玉洁的父亲任卫华告诉记者,潜水员资格需要考察对不同水流情况的精准判断,比如潮汐或是平静水流时的应急处理,或是一些不太容易处理的细节,比如潜水眼镜里进水了该如何处理等。“我和女儿一起在菲律宾考到了OW潜水证(开放水域初级潜水员),后来,她又一个人考到了AOW潜水证(开放水域进阶潜水员)。”
曾和父亲一道“跟着课本游中国”
“爸爸从事的就是户外运动,所以我受爸爸的影响不小。”任玉洁告诉记者,小学阶段,爸爸还带着自己做过“疯狂的事”——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任玉洁的父亲任卫华便和女儿一起,跟着课本去旅行,厦门、东北、大连、浙江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我们会提前预习下学期的语文课本,然后选择其中的部分景点,利用假期进行探访。”任玉洁说,“很多时候,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受到其中包含的氛围和精气神,这样的旅行,对我的语文学习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加深我对课本的理解。”
每次父女俩都是自由行,自己设计线路、自己定方案,一路上随心玩。由于出游需要准备很多东西,每次出现在大家面前,父女俩总是全副武装。背着二十几斤的背包徒步,对于任玉洁小小的身躯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爸爸经常带着我在山林里徒步、在野外露营,这让我的独立性和野外生存能力得到了锻炼。”任玉洁说,“攀树、伤口包扎、扎营等技巧我都已经掌握了。”
大学阶段想应征入伍,实现从军梦
别的孩子都在上辅导班,任玉洁却在和父亲“跟着课本游中国”,是否担心过学习成绩跟不上的问题?任玉洁和父亲任卫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异口同声:从没担心过,成绩一直很不错。
任玉洁说,多年的旅游经历,丰富了她的阅历,也让她写作时文思如泉涌。在今年的高考中,任玉洁考出了356分的不错成绩,成功被苏科大的王牌专业风景园林录取。“选择风景园林专业也是有自己的考虑的,我很喜欢自然,觉得建筑需要更加‘接地气’,有‘人情味’,所以选择了风景园林专业。”
对于未来,任玉洁也有自己的打算。“我想当兵!”原来,任玉洁不仅在兴趣爱好上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人生选择方面也深得父亲遗传。“我的爸爸爱国情结特别厚重,他的名字‘卫华’就不难看出这一点了。我也想成为一名女兵。所以大学阶段我有计划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女兵,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图片均由任玉洁提供)
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国社数字记者如何讲述中国人自己的太空故事?
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小诤“玩”转太空现场报道,漂浮翻转“超能”采访
国社数字记者穿越时空讲述中国人自己的太空故事
9月17日,中国空间站首批航天员返航,在神舟十二号任务期间穿越人类三大空间站、见证中国航天员出舱的小诤,也将开启新的报道任务。

小诤是谁?
她是新华社数字记者,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
她说:“我能带着你的向往,自由探索宇宙空间,见证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太空故事。”
她确实是也这样做的。
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6月17日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之后,小诤第一时间发出报道《穿越空间站》并首次亮相,迅速引发业内外关注。
视频加载中...
在随后制作播出的空间站建设、航天员出舱、空间站科普、登陆火星等“现场报道”中,小诤更是展示出了多种“超能力”——在空间站、舱外、火星等多种环境中执行采访任务,做漂浮、翻转等大肢体动作,甚至穿越时空与航天员同框。
从受众反馈看,具有高仿真度人类外表的超写实数字人小诤,与年轻受众的审美取向、成长经历、知识背景高度契合。
为何数字航天员能有满满的科技感?原来,她是基于先进计算机图形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5G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实践,也是面向下一代沉浸式数字场景——“元宇宙”“超级数字场景”“3D互联网”——开展的前瞻探索。
其实,小诤重任在身,她肩负着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媒体发展路径和模式,在互联网的进化中掌握主动”的“光荣使命”。

IP:小诤究竟像谁
“我的皮肤充满细节,像你一样;我能感受光线的变化,像你一样;我的眼睛能观察世界,也能表达内心,伤感时会湿润,辛苦时会疲惫。我的脸由5000多个微表情驱动,能清晰表达喜怒哀乐,像你一样;我的头发有10万根发丝,轻柔飘逸,像你一样;我的一只手就有40个骨骼控制点,手指和躯体活动自如,也像你一样。人工智能驱动我的一切,声音、语言、表情、动作,我能不断成长。”
这是视频报道《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你的好奇心带给我动力》中,小诤的自述。
中国的数字航天员应该是什么形象?新华社数字记者应该是什么形象?没有前车之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实验室研发小组首先排除了“网红脸”等方案,根据网络上女性新闻工作者、女性航天工作者的面部特征,由造型师、角色艺术家配合算法进行了美型设计。其中的关键,是在“大众脸”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数字航天员的双重身份标签和职业化特征——温和、坚定、专业。

以小诤的眼睛为例,研发小组进行了十几版优化,甚至屡次推翻重来,使其更具有东方特点,而不是又大又圆、睫毛明显卷翘的西方特点和“网红”感,这一设计受到了网友的一致称赞。
小诤视频一经推出就在微博、B站等多个年轻受众聚集的平台登上热榜,同时获得了专业人士的好评,还引发了网友的大量“二次创作”。
具有人类外形的人工智能是科幻、航天题材文化产品和“二次元”文化的要素,也与年轻人群的成长经历有诸多交集。数字航天员——航天场景中的高仿真数字人——唤醒了年轻人对于这些流行文化符号的记忆和情感。一条网友评论中写道:“星际争霸人族副官、星灵进化者族群、流浪地球MOSS主机、星际穿越塔斯(TARS)助手、OW禅雅塔、奥丽莎、堡垒等向你问好。”
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对数字航天员在空间站与真实航天员共存的情况,许多网友不约而同会心地给出解释:“三个人的小队难道不应该有四个人?”在他们熟知的经典科幻电视片《奥特曼》中,三个奥特曼组成的小队确实还有一名人类成员。
拥有“黑科技”的数字航天员还成为凝聚爱国主义情感的载体。
“未来的某一天,一位老爷爷轻拍着他孙子肩膀说,‘当年,我们的数字祖先可是旧地球联盟中,第一位遨游太空的中国数字航天员(Taikonaut)!我们中国那时候可厉害了!’”从评论看,相当多的网友在视频中挖“梗”,赞扬我国自力更生发展壮大的航天事业。
技术:更真、更快、更好
在外形的主要指标上,数字航天员使用了电影级、准电影级标准。

如制作了超过10万根发丝——而通常在CG制作(Computer Graphics的英文缩写,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所绘制的一切图形的总称)中,头发都是做成若干片贴在头顶的。
更精细的还有分辨率。
数字航天员小诤使用的高精度材质贴图,达到了8192×8192的分辨率,是目前主流最高级别的8K超高清分辨率(7680×4320)的2倍之多。

配合面部肌肉运动制作的动态贴图,其皮肤色彩能够在表情、光线变化时实时产生相应变化,甚至可以看到面部细小的汗毛——这也是为了增强角色真实感,研发小组模拟皮肤的透光与次表面反射效果精心制作的。
其实,利用数字技术制作的高仿真人类形象,在电影工业中早有使用,比如被广大漫威迷们喜爱的《复仇者联盟》中的超级英雄们。
渲染是CG的最后一步,即将设计好的物体几何形状、表层材质、空间运动通过计算机运算呈现为最终画面。

以往超写实数字人的渲染时间每帧动辄几到几十小时,而可以在网络上使用的MP4视频一般为每秒30帧。这样看来,制作一个5分钟的高真实度视频,仅渲染时间就非常漫长。
而数字航天员利用最新的实时渲染技术,将同等质量和时长视频的生产时间,缩短到不足原来的千分之一。
在所有模型制作、动作表情绑定等全部完成后,数字人就可以达到“真直播”的效果,实时/准实时生成高品质图像,观看者可以与超写实数字人(如小诤)及其他高仿真数字资产,如火星环境等进行实时交互,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方面的应用。
目标:打造互联网未来入口
一直以来,互联网都是以2D形式呈现,无论图片、文字、视频,还是整个互联网内容信息架构,都基于平面逻辑。但随着5G高带宽通讯技术开始应用,基于云计算的算力提升,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诸多领域的普及,未来互联网将以三维形式呈现已经成为共识。
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类似《头号玩家》中“绿洲”那样的沉浸式数字世界:人们并不仅仅是浏览、旁观,而是身在其中。
这将重新构筑数字技术框架内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数字人与数字环境、真实人与数字环境、数字人与真实环境。内容信息也将改变以往2D环境、平面扩张的方式,转向三维环境下的内容增长。
人们对于下一代沉浸式数字场景有一系列阐述,比如“元宇宙”“超级数字场景”等,其共同点都是建立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密切关联,以及“开放性”“用户创造”等。
数字航天员项目探索的是“元宇宙”或“超级数字场景”中的关键元素——“数字化身”或“网络分身”,即真实人类在数字世界中用于交流、交互的高真实度虚拟形象。它在底层技术上与构筑整个数字世界的技术具有高度通用性,如实时渲染是创造三维环境的关键技术。
以小诤为核心,实验室也在尝试开展5G全技术链条支撑的下一代沉浸式场景研发。例如基于实时渲染、云计算、数字地球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地外行星场景,即具有交互功能、高开放度的超大规模沉浸式环境。

数字航天员小诤已经实现了全程合成语音,情感丰富,并可以用人工智能语音演唱音域、节奏变化较大的单曲。同时,其交互还将创新应用情绪感知等技术,如基于先进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肌肉颤动监测。
当下,信息技术通过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全方位渗透,在“临界点”前不断聚集能量。下一代沉浸式数字场景将不仅仅是一个三维世界,而是通过多种技术的复杂集成,实现人类活动线上化的“总迁移”。
这是一条漫长、充满挑战的道路,但是我们毕竟已经向未来派出了自己的第一位探索者——小诤。(记者钟昊熹、程瑛、山旭)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问答
ScaleAI公司核心业务及竞争力分析-ZOL问答
ScaleAI是一家位于美国旧金山的科技企业,专注于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领域,提供高品质的数据标注及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公司创立于2016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Alex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