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就业长在产业”上 ——看湖北如何多措并举稳就业
以“就业长在产业上”的思路激活供需两端,湖北省近年来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多措并举,挖深做大人力资源“蓄水池”,从破解“有活没人干”来解决“有人没活干”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
把脉:找出青年就业“堵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择业观不清晰、随大流,加之学用脱节造成学不对岗等,使得部分青年就业面临结构性矛盾。
学用脱节造成“有活没人干”现象。不少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间存在“缝隙”,致使从学到用难以紧密咬合。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为例,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称,到2025年,相关人才总量预计达到120万人,但人才缺口预计将达103万人。“学校专业框架下培养的学生,有时难以满足研发生产一线所需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研总部智能网联首席专家陈晖说。
与此同时,“学而不用”也一定程度存在。一些受访的中专、大专学生告诉记者,不少同学花时间学了技术,但毕业后却选择相关行业销售工作,觉得工厂生产一线软硬件环境差。
“以时间换空间”的就业心态,加剧不确定性。面对就业大潮,一些人选择慢就业,一些人选择考公务员、考研延后就业。“不少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规划,客观上对毕业生求职带来了影响。”武汉多所高校招生就业处负责人说,选择慢就业使得一些毕业生错过了招聘高峰。
“望城市畏县乡”就业观仍存。喜好大城市、热门岗、靓工种、轻巧事者居多,愿意到基层一线者偏少。1989年出生的田淑娴,从浙江海洋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湖北咸宁赤壁市,建立了具有高科技水准的智慧农场。她说,“我们接轨了现代化、高科技,可还是难吸引优秀青年人才。不少大学生一听是到村里工作,就打消了念头。”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张帅龙说,考虑到环境、配套,加之对农村发展现状不了解,多数人还是倾向到省会、二三线城市就业。
施策:促进就业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针对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作为高校大省,湖北近年来积极整合资源,把促进就业和推动产业发展相结合,开发、优化“荆楚就业”等小程序和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将“就业长在产业上”嵌入从人才培养到岗位使用的全链条。
——引导青年打开视野,明晰就业定位。
4月19日,2025年“才聚荆楚·共建支点·百县进百校联万企”专场招聘暨“青春飞扬·智汇黄石行”推介活动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举行。招聘设置了黄石引才专区、市州组团引才专区、央国企招聘专区,近400家企业带去近9000个岗位。
武汉轻工大学研三学生乐金胜一上午投出了5份简历,“与有的企业谈得比较投缘,约好近日去参加面试。”
湖北省近年连续举办“百县进百校联万企、高校学生访企行、荆楚就业大讲堂”等专项活动,通过减少信息差、丰富青年就业选择。“我们到大城市宣讲、招聘,让大家知道县里的发展今非昔比,这很重要。”在武汉一招聘会现场,湖北麻城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说。
为引导学生从城市、热门岗位到县域、文化传承等岗位工作,湖北结合文化禀赋、产业特长,打造了恩施茶艺师、大冶殷祖古建师等224个区域劳务品牌带动就业。
湖北省人社厅厅长李述永说,随着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大学生应打开视野,主动拥抱社会的多重需求尽快就业,也许首份工作不是最满意的选择,但是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
——帮助大学生提前做好与社会的链接,实现大学生与产业人才“双向奔赴”。
湖北省拥有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万亿级产业,还有19个千亿级产业。湖北坚持产业带就业、就业促产业,聚焦当地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共建“练兵场”把生产前线接入教学课堂。全省80所院校与800多家企业常态化开展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150个。如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公司合作成立“华为学院”,武汉理工大学与东风汽车公司合作共建“东风汽车学院”,开设了东风跃迁班、产学创跃班。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现在能够独立编写代码,遇到什么难题还能与企业员工大胆交流,有一种职业化的感觉。”被选入东风跃迁班的本科生郑嘉辰说,自己由学业导师和产业导师“双导师”负责,完成1年学校课程后,可以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开发调试。“这种方式有助于缓解企业招人难。加速学生职业化进程。”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研总部智能网联首席专家陈晖说。
——“以用为本”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扩大就业“蓄水池”。
2002年出生的曹博,还是个娃娃脸的少年模样,却已是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得主,给学生们讲起技术要领头头是道。
“360行,行行出状元。学成技能有一种‘拿到手’的感觉。”看好技能教育的广阔空间,曹博婉拒了沿海地区的高薪待遇,回到母校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任教。
近年来,针对专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湖北省大力开展技工教育,技能人才总量达1028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的三成。据介绍,全省104所技工院校,就业率常年在97%以上。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光电信息专业部主任罗贤说,每年学校都要根据产业饱和度的调研结果,动态调整专业,比如去年新开设微电子技术专业,就是紧贴学校所在地光谷片区的最新发展需求。
湖北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级评价”模式,建立技能人才“新八级工”制度,与现有人才评价体系有效衔接,让优秀技能人才站“C位”。截至2024年10月底,湖北省累计有3200多名技能人才获评专业技术职称,9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撑起就业创业综合服务体系,引导青年人“留下来待得安”。
“来了就不想走!”在武汉市汉阳区四新漫生活街区“云墨咖啡”,从湖北青创园(汉阳)走出来的创业者郑亚玲说,汉阳区在融资渠道、人才公寓等方面提供的暖心服务,坚定了她和团队留在这里创业的信心。
2024年,湖北青创园(汉阳)荣获“中国青年创业社区”称号。汉阳区探索建设“青年创业城”,优化青创人才支持、技能人才引进奖励。园区围绕青年创新创业全过程,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三位一体的全链条孵化体系,累计孵化企业180余家,“青创贷”已为近200个小微企业、创业青年提供支持。
有业可就,还要住得安心。近年来,汉阳区聚焦服务青年安居保障,联合城投集团、城建集团、联投集团、华润有巢等保障性租赁住房运营平台,打造适应青年特点的“青年社区”,累计整合房源1.9万余套,入住青年2.4万多人。“楼上安居楼下就业”的模式,使得汉阳区近5年新增留汉大学生超10万人。
在集聚着34家锂电上下游企业的湖北荆门市高新区,当地加速产城融合建设,近两年年均吸引大学生7000余人就业落户。产城融合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综合部部长皮有钱说:“这两年,我们在园区建设了3个青年住宅社区。有的已经交付入住,还有一些楼盘陆续封顶,配套的公园也建好了。集产、住、商、娱于一体的产城融合社区已具雏形。”
着力:强化供需统筹,注重权益保障
国家近期密集出台政策,对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关工作作出部署。不少受访人士也表达了他们的期盼和建议:
——供给端加强以“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需求端鼓励青年向就业岗位充足的产业集聚区流动。在学校培养中,要加强通识教育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完善实习实训环节,建立规范化实习实训体系。建立健全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就业评估机制。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认为,人工智能正对经济社会带来多层次、跨领域的深刻影响,必须做好教育适应,建议增加基础教育AI素养课程。罗贤说,对技能人才,要注重从在校培养到企业使用的全链条关注,突出以技能水平而非学历高低论英雄,不能在企业内部人为地划分三六九等,让技能人才有失落感。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培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温习说,长期以来,面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注重末端服务,忽视过程培养,让学生对就业求职缺乏清晰认识。学校要建立起覆盖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同时加强“家校联动”,告知家长当前就业形势,争取更多支持配合。
——健全保障体系,缓解后顾之忧。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顺衡速运公司江汉分部经理汪勇说,一些大学生、青年初入社会就业,就成为灵活就业群体的一员。他们社会经验少,要注重对他们的权益保护,建立健全职业伤害保障机制,关注新职业群体面对工伤、失业等风险时的保障问题,加强法律科普、援助,使他们觉得“有依靠”。(记者 廖君 闫睿 侯文坤 乐文婉)
来源:经济参考报
保定“探”馆: “博物馆之城”的进化之路
“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一座保定军校,半部中国近现代史”,清代北方最高学府莲池书院,留法勤工俭学发祥地,直隶第一街……这里就是距北京只有百余公里、被称为“京畿重地”的保定。任何一张名片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可有谁知道?2021年保定在全国博物馆信息系统中备案仅23家,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数量仅为0.25家。如何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闪亮起来?次年,《保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公布。
短短4年,截至今年5月,保定市备案博物馆数量已达97家,实现了“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博物馆之城”成了保定耀眼的新名片。国际博物馆日前夕,记者走进保定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一探究竟。
博:火起来的“全域游”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末期,易水之上。伴着高渐离的筑声,荆轲头也不回地走了。在那之后,燕赵这方水土便多了一份刚烈铮然、豪爽侠义的气质,“易水寒歌”的悲壮场面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记忆。
如今的易水河畔,又上演着怎样的故事?
春夏之交,记者来到了保定市易县。走进易县博物馆大厅,整面墙壁上赫然出现两扇仿古门,最引人注目的是门上两个硕大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兽首上部正中站立凤鸟,两侧盘绕长龙,华美灵动中透着威严。
“它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中最大的战国时期铜铺首,是燕下都宫殿大门上的门环,实物通高74.5厘米、宽36.8厘米,重达21.5公斤。”易县博物馆馆长张朋鸣说。

位于易县易水河畔的易水河休闲带,民居“镶嵌”在山水之间。(受访单位供图)
在位于易水河畔的燕下都遗址中,除了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还有数以万计的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为燕国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986年春,易县高陌乡大北城村,一位曹姓村民在自家地里翻土时,意外发现一个绿釉陶瓮,里面装着金、银、玉、水晶、琥珀等400余件珍贵制品,包含1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和180多件国家二级文物,数量之巨,品类之繁,质地之精,均属罕见。”张朋鸣说的,就是易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绿釉陶瓮。
绿釉陶瓮经常被外借到全国各地展览,档期已经排到了明年下半年。
易县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现展出文物500余件(套),集中讲述了易水河畔8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已入选第一批河北省“十佳博物馆”培育名单。
围绕“易水文化”做文章的,还有紧邻易县安格庄村的恋乡·太行水镇。小镇依山傍水而建,中易水穿镇而过。民俗村里,用原石、原木、黄泥构建的太行山传统风格建筑,尽显北方乡土的淳朴;萦绕其中的小桥流水,又透出些许江南水乡的灵秀。

恋乡·太行水镇举办的燕文化国潮秀活动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我们水镇主打民俗和康养,往西步行十几分钟是易水湖,往北开车十几分钟到清西陵,往南开车30分钟到红色圣地狼牙山。”据恋乡·太行水镇的营销总监聂聪聪介绍,近年来,这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北方水镇,吸引了大批游客,年游客接待量达400万人次。

游客们在易县的恋乡·太行水镇生态农场上参加活动。(受访单位供图)
“最近几年,水镇累计带动500多名农民创业,间接创造6000多个就业岗位,辐射周边多个村子。安格庄村、易水湖村一大半村民都在家门口挣到了‘旅游钱’。”聂聪聪说。
从易水湖畔出发,记者驱车来到位于狼牙山脚下的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该馆开放23年来,已接待观众1500多万人次,近期正在重新布展。馆长李芳为记者讲述了一个展品的故事,他们正在排演由此改编的短剧《两双布鞋》。
抗战期间,当地一位李老汉主动认领照顾两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虽然家徒四壁,3个儿子只有一条棉裤穿,李老汉还是用准备给小儿子娶媳妇的布,为战士们做了两双布鞋。战士坚辞不成,就穿上布鞋返回前线,并告诉战友,如果他们牺牲,一定要将布鞋返还……
战火无情!当李老汉收到两双血迹斑斑的布鞋时,强忍着悲痛告诉全家:再苦再难,这两双鞋都不能穿!后来,他的后人用5层棉布包裹着这两双布鞋,捐赠给陈列馆。
“我们一直坚持培训大学生志愿者和小学生讲解员。”李芳告诉记者,家长们普遍反映,在正气满满的红色文化感染下,来当“小小讲解员”的孩子获益匪浅。
“易水河孕育出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从易县的博物馆可见一斑: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易水学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易砚博物馆、绞胎瓷博物馆……”易县文旅局副局长万彩玉说,“2019年9月,易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近些年,博物馆的发展为全域旅游提供了不少助力。今年‘五一’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39万人次,同比增长53%。”
易县文化之广博,只是一个缩影。保定位于古黄河下游,北枕燕山,西倚太行,东拥华北平原,是多元文化长期交融的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文明走廊。南庄头遗址、北福地遗址、要庄遗址,记录了不同时期兼容并包的文明;莲池书院是清代北方最高学府、清末全国书院之冠;大慈阁、关帝庙、天主教堂等,记录着多种宗教文化在此发展兴盛。
保定广博深厚的历史积淀,使自然山水变成了人文山水,文旅融合带来了山乡巨变。今年“五一”期间,联通大数据显示,跨市深度游游客量(来自其他城市且在该城市停留6小时以上的游客人数)前30名的城市中,保定列第14位;携程数据显示,保定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20%,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8%,直隶总督署、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淮军公所博物馆等文博场馆成为最受游客欢迎的“打卡点”。
物:产教研的“大窑炉”

工人正在制作定瓷。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卢刚 摄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由此推之,所谓博物馆者,非谓徒有馆舍之谓也,乃有“宝物”之谓也。
一件精良的器物,是由多种因素汇于一炉淬炼的结果,正如《周礼·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说起保定的“宝物”,定瓷是绕不过去的。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产出的瓷器“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常作为皇家贡品,珍藏于庙堂之中。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宋定窑白釉孩儿枕”、定州博物馆的“北宋定窑白釉刻莲花瓣纹龙首净瓶”,都是宋代瓷器的代表作品。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陈文增定瓷艺术馆。(受访单位供图)
这样一种珍贵之“物”,如何借助博物馆存续光大?
在保定市曲阳县,有这样一座博物馆,建筑风格低调,展陈面积也不算大,却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较为系统地展示了定窑的发展历程,它就是陈文增定瓷艺术馆。
艺术馆内清晰地呈现了定瓷的发展脉络:创烧于隋,极盛于北宋及金,随着战火连天,原料日渐稀缺,于元代归于沉寂。
“归于沉寂”的意思是“技艺失传了”。20世纪70年代,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以“定瓷三杰”陈文增、蔺占献、和焕为首的一代定瓷人,在一片空白中肩负起恢复定窑的重担。
他们深入研究定窑古籍资料,遍访民间艺人,反复试验原料配方与烧制工艺,攻克了定瓷烧制中的诸多技术难题,终使失传数百年的定瓷烧制技艺得以重现。2008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期以来,曲阳当地有大量珍贵定瓷器物散落个人之手,不仅有损坏风险,也无法发挥教育功能、产生影响力,曲阳的定瓷事业迟迟没有形成发展合力。
“定瓷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情感。”作为定瓷大师,陈文增的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2015年,他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创办定瓷艺术馆,将曲阳县乃至更大范围的定瓷产品、历史文物集纳展示。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7年陈文增定瓷艺术馆落成。遗憾的是,2016年去世的陈文增却没有等到这一天。在艺术馆外的小路上,记者发现他的一首《七绝·复兴定瓷》被用阳文刻在一块铜板上:“原无逸致醉流霞,检点平生漫与夸。昨日红颜凋已尽,我今化鹤引梅花。”
“如果没有这座艺术馆,定瓷文化就会缺少一个系统展示和传承的平台。”陈文增的弟子、现任艺术馆馆长杨丽静告诉记者,馆内展品除了有陈老师创作、收藏的2000余件定瓷、诗词、书法作品及研究著作外,还有定窑遗址中发现的部分实物标本,以及民间散落的定窑瓷器。
“孩子们在这一玩就是一天。那一道道严谨的工序,其实也在提示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已到“知天命”年纪的杨丽静很明确自己的使命,“我的责任,是尽量让静止的馆活起来。”

当地学校组织师生到易县博物馆研学。(受访单位供图)
定瓷文化展、学术研讨会、中小学研学……开馆以来,众多陶瓷大师、学校师生、国际友人来此参观交流。杨丽静说:“由于‘物’的稀有,陈文增定瓷艺术馆已然成为展示与传播定瓷文化的中心。”
馆内资料显示,当前学界业界一般认为,是陶瓷泰斗叶麟趾先生1922年在曲阳县调查时最早发现了定窑遗址。

位于曲阳县的定窑古代窑炉遗址。(受访单位供图)
在曲阳县灵山镇,沿着一条百余米长的田间柏油路向南行驶,路两侧清晰可见大大小小共13座瓷片堆,这里便是古代定窑窑址的聚集区。
时光荏苒,这散落满地的瓷片、窑具、炉渣等物,拼凑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定窑发展脉络,既彰显着当年“大窑三千六,小窑如牛毛”的盛况,也提醒着人们其辉煌不再、技艺待兴。
“我家就在定窑遗址旁边,我想翻修一下院子,办一个定瓷非遗工坊。”“80后”刘永昌是“三杰”之一和焕的弟子。他说,保定将建设定窑考古遗址公园、定窑遗址博物馆,并整合周边村落200多家定瓷非遗工坊,统筹布局定瓷文化体验等多元化文旅业态,擦亮定瓷这张文化名片。
与艺术馆一墙之隔,就是由“定瓷三杰”创办的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2018年,现代陶艺专业毕业的“90后”谷金康回到家乡,来此工作。
谷金康的毕业设计入选了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对这份工作信心满满。但是,学校的现代理念与企业的传统氛围形成了较大落差,日复一日地做着拉坯、刻花这些简单枯燥的工作,曾让谷金康感到“一身本领无处用”。

陈文增定瓷艺术馆内的定窑历史展厅。(受访单位供图)
工作之余,谷金康常到陈文增定瓷艺术馆转转。看着展柜里的展品,他对定窑的发展历程更加熟稔于心,“这些器物让我了解了定瓷的前世今生,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同时也让我思考,我们这一代人要创作出什么样的定瓷作品?”
白天在公司拉坯,晚上回到家,谷金康就自学锔瓷技艺。由于公司里没有人会这项技术,他就通过互联网学习,并以短视频的形式传播,收获了不少粉丝。
“器是没有语言的,人却可以解读它,赋予它情感和理念,无数的人就有无数种诠释,如果把这些诠释集结起来那就汇编成一卷杂着各地方言、雅俗共鉴永无封底的书,值得一代代人去解读。”杨丽静说,“这大概就是博物馆存在的意义——成为延续并传承各地千万年文化的载体。”
不只定瓷,不只陈文增定瓷艺术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拥有133处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9个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个省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各种汇聚天地灵气、凝聚人类智慧的“宝物”,为保定建设历史类、红色类、非遗类、产业类等各类博物馆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底。
馆:引进来的“大手笔”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外景。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卢刚 摄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馆内展品。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卢刚 摄
尽管文化基底坚实,可保定的博物馆建设却一度“底子很薄”。一些博物馆展陈内容陈旧、形式单调。在保定甚至整个河北,都没有一家“像样”的自然博物馆。
可就在2024年1月,保定却“突然”出现一座亚洲规模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简称“古动物馆”):占地约120亩,总建筑面积约7.31万平方米,常设展厅面积1.2万平方米。

今年“五一”期间,游客在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参观。(受访单位供图)
来到古动物馆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由拉毛墙、抹泥墙、石砌墙和清水混凝土装饰的建筑,灰色的条柱如同丛林支撑着屋顶,显出古朴厚重的历史感,又透出粗犷沧桑的自然美。
“这是著名建筑师王澍设计的,他是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馆长金海月介绍,古动物馆于2021年4月动工,2024年1月即开馆运营,用时不到3年。
建设的“神速”来自双方迫切的“互补”:2020年,正谋划建设“博物馆之城”的保定准备打造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以引领全市博物馆事业发展;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古脊椎所”),拥有约46万件古生物化石标本,却苦于无足够大的场地展陈,不能将几代科学家近百年积累的科研成果更好地展示给公众。
双方一拍即合。保定市人民政府负责出资建设,拥有对博物馆场馆的资产所有权;古脊椎所发挥专业优势,组织专家深度参与博物馆场馆和展陈的设计。藏品归属方面,古脊椎所负责提供一部分馆藏,保定市出资订购部分展品,双方拥有对各自展品的所属权,共同形成完整的展览体系。
通过资产使用权、藏品归属权、管理运营权“三权”分置改革,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现身”保定。
作为古脊椎所派出的运维管理人员,金海月从项目动工就深度参与,此后布展、运营更是“常驻”保定,回北京反而成了“出差”。她告诉记者,古脊椎所不少“压箱底的宝贝”被放到了这里。
“这块小小的鱼群化石可是‘镇馆之宝’之一,上面是多条体长仅3厘米左右的奇迹秀山鱼化石,静静诉说着远古生命的精彩故事。”金海月说,奇迹秀山鱼距今约有4.36亿年,是已知时代最早、头尾保存完整、拥有上下颌的早期鱼类,为探究颌的起源与有颌类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世界唯一的董氏中华猛龙骨架标本、长达35米的中加马门溪龙化石……多个展品成了古动物馆的“镇馆之宝”和明星展品,吸引了大量游客。“五一”期间,这里累计接待参观者3.8万人次。
而一部《飞跃燕赵十亿年》原创裸眼3D影片,更是将参观之旅推向高潮:悬挂式飞行座椅,无边界巨型球幕和环绕立体声,喷风、喷水和气味等环境特效,将生命大爆发的奇迹、地质变迁的沧海桑田、火山喷发的天地浩劫等演绎得淋漓尽致。
“别看影片只有6分钟,但那些一闪而过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古脊椎所专家团队的严格把关,力求真实、科学。”金馆长说,虽然观众在失重眩晕间很难看清每个画面中科学的细节,但科学的种子,也许不经意间就会萌芽、生长。
为了“播种”,古动物馆每两周举办一次专家讲座,每次能有约500人到现场参加,截至今年4月底,已经举办了40多期。2024年底,古动物馆邀请中国科学院各院所专家走进保定的10所中小学校做了12场讲座,惠及1.4万名学生;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一所共建学校,也在线上观看了讲座。
合理的权责分配、完善的管理架构,充分释放出博物馆活力。相较于中国古动物馆北京馆每年30万人次的接待量,保定馆开馆一年多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70万人次,举办279场科普研学活动,吸引2.4万余名青少年和古生物爱好者参与。

易县博物馆为研学学生准备了一系列“非遗”体验活动。(受访单位供图)
“古动物馆的建设,不仅让这些化石走出库房,化石的修复、重建、研究、收藏、展出等全流程工作,也都能在博物馆完成。”金海月告诉记者,去年抖音平台评出“用户喜爱的TOP10宝藏城市”,保定排名第二,古动物馆也入选“受欢迎的城市IP”,“可以说,古动物馆与保定‘相互成就’。”
按照《保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要求,其他博物馆的改造提升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为了避免“千馆一面”,保定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建设博物馆。2023年9月,保定市人民政府印发《保定市非国有博物馆资金扶持办法》,对非国有博物馆在开放运营、展览社教、学术研究、定级评估等多方面给予资金补助,提升非国有博物馆办馆质量和服务水平。
经过4年的“博物馆之城”建设,保定全市备案博物馆数量由2021年的23家提升至97家,居河北省首位,且“以国有博物馆为骨干、以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布局更加完善合理。今年,保定预计新增备案博物馆3家,博物馆总数将达到100家,成为“百馆之城”。
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总工程师周军力说,为了形成聚集效应,保定始终坚持合理规划、建设、培育具有突破力、引爆力的博物馆群。
城:硬起来的“软实力”

今年2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文章,引起保定人的关注,它就是百岁国匠吴良镛撰写的《我的求索之路》。其中,特别提到保定以及他为保定所做的城市规划:
“在数十年的学术人生中,除北京外,我参与了不少地方的规划。但一个中等城市的规划得以较完整付诸实践的,唯有保定。”
1958年,36岁的吴良镛首次赴保定,主持编制保定历史上首个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脱开古城,跨过京广铁路向西发展”的思路,对保定“西郊八大厂”选址和古城保护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开始新区的道路网是斜向的,后来尊重当地的意见改为正南正北”,“对旧城的大慈阁、南大街、直隶总督署、一亩泉等处的保护也非常关注”,“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深入而实际的规划方案:东西城有机联结,有广场、有新中心、有绿带,空间有序、疏密有致”,“把旧城与跨过铁路即将发展的新区联结为一个整体”。
在保定城市规划展览馆,刊发的报样被摆放在显著位置,屏幕上播放着吴老参与城市规划的纪录片,令参观者感慨当初决策的明智,为如今保定释放文博力量奠定了基础。
初到保定,越来越多游客选择首先走进博物馆。如何参观游玩?保定文旅部门梳理城市博物馆资源,贴心推荐了“博物研学线路”——
第一天:上午,保定市博物馆、保定市美术馆;午餐,未来石万达广场;下午,中国古动物馆;晚餐,保定宴饮食博物馆。
第二天:早餐,驴肉火烧;上午,直隶总督署博物馆、莲池书院博物馆;午餐,西大街(牛肉罩饼等);下午,淮军公所博物馆、保定水利博物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
还有“奇趣遛娃线路”“老城区11大古建筑线路”等旅游指南。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举办的科学公益讲堂现场,听众们认真听讲。(受访单位供图)
2006年,吴良镛在《对保定发展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提到,“保定作为过去的‘京畿门户’,有很好的文化积淀,宜乎积极予以弘扬”,“但文化资源不是放在那里,人们就会来的。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开拓,发展文化事业、旅游等等,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在战略的高度看保定文化,乃至燕赵文化精神的弘扬”。
“一座城市就是一座博物馆。”保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志强说,2006年吴老提出的理念——“文化保定是保定发展内在的精神力量”,成为保定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之一。吴老后来推动了莲池十二景复原、西大街“直隶第一街”复兴等工程,将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结合,形成保定“古城保护”与“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并行的格局。
博物馆不仅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些年,博物馆对保定城市功能的反哺效应逐渐显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尤其显著。
“保定市文旅局指导博物馆创新社会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功能。各博物馆积极开展流动展览、主题教育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同时在假日节点举办主题活动。”周军力介绍,近年来,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保定水利博物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等分别获得河北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等相关称号,这些博物馆有效提升了保定的城市文化“软实力”。
“‘博物馆之城’的进化之路,正是保定文博力量持续释放的过程。‘博物馆之城’的作用,在于以博物馆为依托整体性保护利用城市文脉,让城市文化被更多人熟知、传播、发展。”保定市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李秋占说。(记者卢刚 李牧鸣 苏凯洋)

保定城市规划展览馆内大屏。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卢刚 摄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问答
深圳漫动者有限公司是培训公司吗?
不是深圳市漫动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08月16日成立。法定代表人杨彪,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教育信息咨询;网络...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申请方
[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的艺术与传媒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本科专业: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
旋多音字组词_作业帮
[回答]部首:方部外笔画:7总笔画:11五笔86:YTNH五笔98:YTNH仓颉:YSONO笔顺编号:41533152134四角号码:08281Unicode:CJK统一汉字U+65CB基.....
漫性宫颈炎_千问健康
陈凤林医生:您好!谢谢你的回复!请问漫性宫颈炎具体有哪些症状
弥漫的近义词_作业帮
[最佳回答]漫①(烟尘、雾气、水等)布满,到处充斥着.②漫远:路途弥漫.“弥漫”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bepresentallover;tofilltheair;topervade2.....
什么是急性宫颈炎_千问健康
我29岁、未怀过孕.一个月前白带呈黄色脓状、自行用平安夜和达克宁症状好转.去医院检查白带、结果不带菌.再查阴道镜、医生说我得的是急性宫颈炎.给我开了麦咪康帕...
日语“腐女”怎么说?
指的是腐女子简称腐女(ふじょし)下面是关于“腐女”的解释。第一种解释:基本上,在卡漫的衍生市场上,有所谓的同人志(一群喜爱同样主题的人所出...
如何区分漫反射和镜面反射_作业帮
[最佳回答]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到粗糙的表面时,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所以入射线虽然互相平行,...
坐骨神经炎如何治疗_千问健康
BR>早日康复本次发病及持续的时间:一周目前一般情况:左腿小肚走路麻痛.病史:无
“邹”字的读音是什么?
读音:zōu邹鄒zōu【名】古国名〖Zoustate〗。春秋时叫“邾国”,又称“邾娄国”。战国时,鲁穆公将其改称为“邹国”。汉置邹县,属鲁国,在今山东省...拼...